《东方绘画的审美意象与文化价值对西方美学的意义——论印象画派中的东方影响》

一、西方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在世界艺术中,任何一个画派的产生和消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因与内因,不论它是否可以代表这个国家或这个民族一段时期内的审美价值取向,它都会反映出当时一批艺术家的思想倾向和美学主张,体现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审美风尚。当然西方画坛中的印象派也不例外,从它最初的产生到后来不断地发展、分化都与客观社会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印象派是法国19 世纪下半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承继了浪漫主义对色彩的研究和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表现,同时还吸收了东方绘画的艺术理念和审美倾向,这使它逐步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绘画视觉效果。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西方印象派在其发展的同时都受到东方绘画的哪些影响。


二、西方印象派绘画与东方绘画之间的关系

纵观历史长河,西方对东方的注意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中国事物的同时,以“次藩国”的名义,还记载了日本的一些风俗文化。此时西方对异国远东的了解仅限于支离破

碎的描述,但是到1850年时,日本浮世绘版画及大量的漆器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国,使得印象派还未曾诞生之前,日本绘画就对西方美学趣味起了微妙的作用。所以说,印象派出现在欧洲画坛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体现了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辅相成的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尽其可能地在可涉及的范围内,搜索可以给予其灵感和反抗力量的因素,并且利用这些因素的支持使自己发展壮大起来。首先,印象派依靠了欧洲绘画历史上本身的传统;其次,是对中国、日本等东方绘画精神的认识,印象派不断地从东方绘画中汲取养料,并且把这些养料不断地灌输到西方的写实艺术当中。从19世纪开始,西方各国都陆续完成了工业革命,这时唯一能与大机器工业对抗的手工活动只有艺术,然而,鼎盛的传统写实美术则由于摄像技术的发明和迅速发展而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所以,西方艺术家急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使他们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此时他们看到了中国和日本。由于日本浮世绘作品经常采用多角度的构图原则,并且为了强调绘画的装饰性,还大量地运用了清晰的线条、宽敞的布局和大胆而质朴的色彩,从而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倾向,对于欧洲画家来说,这和中国绘画里所强调的无意识中渗透着有意识,感性中交织着理性的艺术理论一样,都有着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印象派先驱者马奈是最早发现东方绘画表现体系精粹的画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奥林匹亚》改变了以往西方绘画的艺术理念,在这幅作品中,马奈注重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将紫色绒布和黑色的绸缎、女仆、猫,都以纯粹的色彩表现,与绚丽的鲜花和洁白

的人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将人物用褐色的线条勾勒出来,看上去很平面化,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几乎不符合西方绘画的透视标准,这幅画可以说是强烈地体现出了日本的绘画特色,很明显地受到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感染。其次,是印象派的核心人物莫奈,他的绘画也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在代表作一系列的《睡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影子,在这幅作品中不仅体现了装饰性的风格,同时还兼顾了东方绘画所注重的写意与诗意的特点,这为以后欧洲的许多画家创造了新的画风,使他们从中获得了启发。当20世纪80年代印象派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了分化时期时,有两股力量开始瓦解印象派,一股是以修拉为首的“点彩派”也称新印象派,另一股就是以凡·高、高更和塞尚为首的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产生一部分也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启发,

他们提取了浮世绘中装饰性强等特点,在代表人物修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微细的笔触,将简单、单纯的色彩,以小圆点的形式排列在画布上,让这些色点在观看者眼里达到调和,从而形成一幅画的完整形象。

另外一些画家如凡·高、塞尚等认为绘画艺术应该更重视表现画家内心对自然和人生的主观感受,于是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更多地着眼于强调色彩的对比、物体的体积感和画面的装饰效果,主张揭示主观世界,强调艺术应该注重写意而不是写形,同时他们还逐渐领悟到了中国绘画的思想,即以绘画为途径表现心境,并以“物我合一”为最高境界,从而做到心与境的完美结合。代表画家凡·高在他的绘画中表现出激烈奔放的用笔和相互扭结在一起的线条,如最著名的作品《向日葵》里面描绘的那样,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将自己所有的热情都注入在了绘画当中,每一笔色彩与笔触都包含着情感,画面里挺拔有力的向日葵、像针一般的叶子、扭曲而坚实的用笔似乎就像是画家的性格写照,凡·

高将客观的绘画造型与主观的个性化用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和中国画论中提到的“吐胸中之造化”有着相似之处。而另一个代表人物高更,和当时许多法国画家一样,都极为钟爱充满异域风情的日本版画,他舍弃了西方的传统绘画方法,而利用简明的形式、平面的透视、纯色平涂、省略阴影等表现手法,展示出一个原始的、纯真的生活状态,这恰恰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而言之,这股向日本版画和其他东方民族绘画风格学习的潮流使得西方世界艺术与东方世界艺术逐步靠拢在了一起,从而促使西方绘画不断地汲取东方哲学和东方美学的艺术精华,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绘画艺术理论,并为此后的西方现代艺术开拓了道路。


三、东方绘画及其美学趣味对西方画坛的影响

从整个世界美术史上,我们不难看到,东方绘画及其美学趣味对于西方画坛有着两次公司的冲击,一次是17~18世纪,中国器物和中国工艺品的装饰性构图被一部分欧洲画家采用,形成一种特异的

风格,即“洛可可艺术”。另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艳丽的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打破了西方绘画千百年的传统,创建了印象派,它为改变西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这两大冲击中,洛可可艺术吸收的仅仅是中国工艺品的某种装饰性因素和在西方人眼中的奇异趣味,而印象派则不同,它是通过吸收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绘画的色彩、透视、构图等技术手法,从而影响西方画家对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象的再一次思考,使西方画家在自己的绘画中不仅融入了东方趣味,同时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东方人的世界观和哲学观。

在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它的表现原则是以再现、模仿和写实为主的,它强调美与真的统一,并注重艺术的认识价值,这些都与中国美学有着不同之处。虽然绘画中的模仿并非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人在发展绘画的过程中也产生过模仿和写实的倾向。但是总的来说,东方的艺术家没有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那样,把美术创作直接紧密的和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东方的艺术家认为自然和人应该处于一种和谐一致的状态,他们追求人与宇宙合二为一,使艺术的主客观因素有

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境中有情,情中有境,并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领悟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更深层的一种意蕴。

在19世纪,一向对中国不看好的西方,似乎也开始领悟到了中国画论中尤为强调的“气韵”两字,正如中国南朝谢赫所提到的“六法”中的 “气韵生动”一样,强调借助事物外在的形象来表现内在活的精神与

灵性。其中印象派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将东方的艺术理念融入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当中,从而开始将“写意”看成是绘画的精髓所在,一改西方绘画以个体化、精确化、自然化、立体化的艺术理念,将其逐渐转化为类型化、意象化、装饰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所以,当艺术的主要目的不再是逼真再现对象的时候,同时也标志着西方绘画抛弃了以往空间传统的认识。这像是在一座巨大的传统建筑中最关键的钢筋混凝土倒塌一般,从而使人们用三维空间表现西方传统绘画的形式改变了。因为早在中国的画卷中,西方人就看到了另一种观察物体的方式:眼球可以不断地在画卷上渐渐

移动,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物体,使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绘画的天地。这使得西方画家从可见的物象中解脱出来,开始逐渐摆脱只描绘可见物象的束缚。同时,与中国画卷不同的日本,则采用的是用高出俯视主体的形式,将画内人物的动作从前景的某一点出发向后延伸,并造成人物之间形象的重叠,整个画面像一扇打开的窗户,向上、向后展开。其中印象派画家德加的作品就吸收了东方日本的审美理念,用夸张的前景、逐渐向后延伸的后景强调空间的深度,并且采取了日本绘画中“随意”截取画面的方法,用不平常的视觉角度表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欧洲绘画加入了新的空间观念,注入了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使画框不再单单是画框,而变成一个镜头去表现生命的片段。此外,在不少西方画家的创作中,对东方绘画的兴趣还表现在对线条的运用。因为古典的西方绘画注重在画布上酣畅淋漓的运笔快感,通过刷、涂、挑、描、擦、扫等一系列的运笔,来传递画家的思想感情。而中国绘画则不同,画家非常讲究笔法和笔意,并希望从中表现一种笔墨的情趣,利用笔锋的变化和线条的运用,赋予绘画内容更深一层主观内涵,并通过强调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的美,使绘画中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成为一个个有机的生命,从而将生活的景象转化成艺术的意境。这些都和东西方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一

些西方画家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将东方绘画的表现技法作为借鉴,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西方的艺术理论在继承自己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还从东方艺术,包括东方绘画中获取灵感,这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最重要的是,西方艺术并没有直接从东方文化中提取它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消化,将东方绘画的审美意象和文化价值取向真正融入自己的血脉当中,使它成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石森 刘娟《世界美术全鉴—西方印象主义》远方出版社 2006

2.刘晓路《外国美术史话丛书—日本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童炜钢《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绘画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甄巍《油画与水墨—中西绘画艺术比较》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